當爸媽的,最常遇到的一個矛盾情境就是——孩子明知道不可以,卻還是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複錯誤行為。
當下真的會氣到抓狂,心裡吶喊:「不是已經跟你說過幾次了嗎?!你到底是沒聽見,還是不在乎?」
但深呼吸一下,我們先來思考一件事:
孩子真的「不在乎」,還是他知道錯卻還繼續做?
一、先找出孩子「重複犯錯」的背後原因
孩子不是天生「叛逆」,他們的行為其實都藏著訊號。
如果他明知道不能亂丟玩具,卻還是一直丟,有可能是:
- 情緒控制還在學:想拿不到就直接爆氣、丟東西。
- 還不懂真正後果:他知道你會罵,但沒意識到「玩具會壞掉,不能玩」這件事。
- 想引起注意:不管你是生氣還是唸他,對他來說都是「有被看見」。
這時候,不妨冷靜地問他:「你知道這樣做不對對吧?那你為什麼還是會這樣做呢?」
別急著批評,先傾聽,可能會發現答案比你想的更單純。
二、規則要明確,後果要一致
很多爸媽其實都有說「你再這樣我就不讓你玩了」,但下一秒又心軟沒收手。
孩子很聰明,一旦知道爸媽只是講講,就會開始「試試看」。
所以重點來了:要讓孩子知道——錯誤行為是有真實後果的。
- 一直亂丟玩具?那這個玩具暫停一天。
- 不遵守約定的遊戲時間?那明天時間會縮短。
說到就要做到,溫和但堅定地執行,不帶怒氣,反而更有用。
三、教會孩子「那我可以怎麼做?」
很多孩子不是不想改,而是「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」。
所以除了糾正錯誤,更重要的是示範正確行為。
他總是用推的搶玩具?練習:「我也想玩,可以一起嗎?」
他老是大叫要你注意?教他拍拍你說:「媽媽,我有事想說。」
別怕花時間重複練習,這就是建立習慣的過程。
四、看到努力的那一刻,就要鼓勵
我們常常會忍不住說:「你又來了!我不是說過幾次了嗎?」
但當孩子有一點點努力,卻沒被看見,他們會覺得「反正我怎麼做你都不滿意」。
如果你發現他有進步,不管多小,都要說出來:
- 「我剛剛看到你忍住沒大叫,超棒的!」
- 「今天你提醒自己收玩具,媽媽真的有注意到喔!」
這樣孩子會發現:我不是靠討好爸媽才被喜歡,而是我自己的努力會被看見。
五、接受孩子會「一再重來」的現實
最後,這是最難也最重要的一點——行為改變需要時間。
孩子不是故意要惹你生氣,他們的情緒、耐性、自我控制力都還在學。
你今天教的,他明天可能又忘,但這並不代表他沒在進步。
就像種樹一樣,前期你看不到成果,但其實根早已悄悄在長。
📝 孩子的行為需要時間調整,大人的情緒也一樣需要被照顧。
身為爸媽,我們都有那種「我是不是教不好他?」的自我懷疑。
但其實只要你願意一次次耐心地陪伴、引導、給予界線和鼓勵,
你的孩子會慢慢內化你給他的教養,長出屬於他自己的判斷力與自信心。
別因為他今天又犯了錯,就否定你的努力。
孩子還在學習,你也還在摸索。
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爸媽,我們都在邊走邊學。
只要你願意陪著他、不放棄,這樣就夠了。
一起慢慢來就好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