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「31冰淇淋」,很多人腦中會立刻浮現那個粉紅藍色的 logo,以及櫃台裡滿滿一排讓人陷入選擇障礙的冰淇淋口味。這個從小就聽過的品牌,其實正式名字是 Baskin-Robbins,是來自美國的冰淇淋連鎖老字號。這次在美國旅行時,吃到了本地的 Baskin-Robbins,整個超興奮,也趁這個機會整理一下品牌小故事,以及它和台灣的有趣差異。
📖 品牌小故事:為什麼叫「31」?
Baskin-Robbins 創立於 1945 年,由兩位冰淇淋狂熱者 Burt Baskin 和 Irv Robbins 合作創業。他們的創意就是:「一個月31天,每天吃一種不同的冰淇淋口味」,所以「31」就成了品牌的特色象徵。雖然說是31種,但實際上他們至今已經推出超過 1,300 種口味了!真的是甜點控的天堂。
🇺🇸 在美國的初體驗:選擇障礙大爆發!
當我走進一家美國的 Baskin-Robbins 分店時,店面的外觀看起來非常低調,甚至開在加油站旁邊,非常地不起眼。但冰櫃一打開,就讓人立刻眼睛發亮,琳瑯滿目的口味讓我完全選不出來!
有些常見熟悉的口味,像是「Mint Chocolate Chip(巧克力薄荷)」,是大家比較不陌生的,但也有一些在台灣沒看過的像「America’s Birthday Cake」和「Lunar Cheesecake」這類期間限定。
如果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選擇,店裡還可以試吃口味(小湯匙那種),這點真的貼心又實用。
🌏 台灣 vs 美國:相同品牌,不同體驗
雖然台灣也吃得到 Baskin-Robbins,但實際體驗過後,還是能感受到不少差異:
1️⃣ 口味數量與變化速度
兩地的門市原則上都會維持「每日約31種口味」,但:
- 美國門市:口味選擇非常彈性,會根據季節、節日、甚至地區推出限定款,有時可能超過31種。
- 台灣門市:雖然數量接近,但口味主要由日本統一規劃與進口,所以輪換速度沒那麼快,偏向「精選常駐」型。
簡單說,美國版本比較「多變與當地化」,台灣則是「穩定與可愛風」。
2️⃣ 冰淇淋份量與感受
理論上,美國與台灣的冰淇淋份量(例如單球、雙球)是相同的標準,但實際吃起來還是有差:
- 美國分店:店員常常挖得超豪邁,尤其是那種家庭經營風格的分店,一球就像兩球的量。
- 台灣分店:走精緻、標準化路線,一球大小一致、外型漂亮,整體更講究外觀比例。
吃起來的感受就是,美國版「超澎湃」,台灣版「可愛小巧」。
3️⃣ 聯名活動風格差異
- 台灣很常和卡通角色聯名,像史努比、湯姆與傑利等,包裝超可愛,超適合拍照打卡。
- 美國則偏向節日主題聯名,例如國慶、萬聖節等推出限定口味與設計,但比較少角色合作。
簡單說,台灣比較吸引喜歡可愛風和拍照分享的人,美國則專注在「口味創意」本身。
4️⃣ 門市風格與體驗方式
- 台灣門市通常是專門設計的獨立空間,裝潢乾淨漂亮,有座位可以內用。
- 美國則很多分店開在便利商店或加油站旁邊,偏向「外帶取走」風格,內用區域不一定都有。
這也讓人在美國吃 31 冰淇淋時更有一種「隨手一球」的自在感。
💡小知識補充:Baskin-Robbins 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經營權,大多是由日本的 B-R Thirty-One Ice Cream Co., Ltd. 所負責。台灣的分店也是透過日本授權引進,因此在口味選擇、包裝設計和行銷風格上,都深受日式風格影響,更加精緻可愛、規劃細緻。
📝 同樣是冰淇淋,感受卻大不同!
這次在美國吃到 Baskin-Robbins,讓我覺得就算是同一個品牌,在不同國家還是能展現出很不一樣的個性與魅力。美國版奔放、多變又帶點粗獷,台灣版則走精緻、可愛、有規劃的風格。兩邊都好吃,但各有各的迷人之處。
下次如果你也有機會到美國旅行,不妨找一家 Baskin-Robbins,點個當地限定口味來試試。說不定你會找到一款台灣吃不到的冰淇淋新歡呦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